| 您好,欢迎来到重庆城乡网! |
| 发布时间: | 2025/11/18 15:14:59 | 人气: | 5 |
分蘖是小麦生长的重要特性,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。俗话说“麦收三件宝:苗多、穗多、籽粒饱”,其中最为重要的苗多与穗多,全靠分蘖实现。在正常播种条件下,分蘖穗可占总产量的30%,而在高产麦田这一比例甚至能达到60%。然而,今年由于受持续秋雨影响,黄淮海平原冬麦区小麦播种普遍推迟,小麦入冬前能否有足够分蘖,一直是麦农关心的,尤其是今年这种迟播小麦,分蘖有哪些特点?分蘖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?今天咋们就来聊聊这些问题。
咋们先来说说晚播小麦的分蘖特点。
晚播小麦因错过适宜播期,其分蘖规律与正常播种小麦有显著差异。10月底至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,多数年份只有一片叶出土,俗称为“一根针”;11月中、下旬播种的小麦冬前一般不能出苗,俗称为“土里捂”。
晚播小麦只有春季一个分蘖高峰期,需要在更短时间内完成分蘖和生长发育。
由于晚播小麦前期总蘖数发展快,并于起身期达到最大,但拔节期分蘖迅速两极分化,总蘖数急剧下降。
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表现为“前期晚后期早”:拔节前生长发育落后于适期播种的小麦,但拔节后生育进程明显加快,到挑旗期赶上甚至超过常规小麦。
此外,晚播小麦总叶片数少1-2片,基部节间短,但灌浆强度大,成熟期比适期播种的小麦仅推迟3天左右。
那么,迟播小麦分蘖又会受哪些因素影响。
温度是影响分蘖的首要因素。分蘖的适宜温度为13~18℃,低于3℃时分蘖基本停止,高于18℃时分蘖受抑制。
土壤水分同样关键。小麦分蘖期的土壤持水量以田间持水量的70%-80% 为宜。水分不足时根系不能下扎,分蘖减少;土壤湿度过大,则会导致根系缺氧,同样不利于分蘖。
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分蘖能力。研究表明,播种深度3-4厘米时分蘖多且大;播深5-7厘米时分蘖晚且小;播深10厘米以上时基本没有分蘖。
品种特性也是重要因素。冬性品种春化时间长,叶片数量多,分蘖能力强;而春性品种春化时间短,分蘖能力相对较弱。
此外,播种密度对分蘖有显著影响。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间竞争加剧,单株营养面积减少,分蘖受到抑制。合理的播种密度应为每亩15-25万株。
生产实践上,明白了这些因素,可以管理中及时采取应对措施,实现多増孽,从而为后期高产稳产奠定基础。
| 还没有对此评论! 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